热烈祝贺徐州市玉皇宫网成功上线!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锟斤拷锟教斤拷坛
 
道教与构建和谐社会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4/13 阅读:1820次 【字体:

 道教所倡导的齐同慈爱、和光同尘,提倡贵生,敬重生命,关爱自然,主张天人合谐思想,与构建和平社会的思想要素是一致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发挥其专长。运用道教之理义中有益的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呢?
一、用道教教义规范人们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助力。   
     道教修身济世的基本教义,主旨则是强调个人修行。首先,是要通过有效的行持教戒,检束自己,以戒除邪恶之念,诚信为人;继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功累德,闯过名利、色欲、自满、妄想、荣贵等人生关,淡泊名利;做到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齐同慈爱。
   对社会,道教强调要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妇贞、;要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慈心于物,象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进而达到行清静、行无为、行知足、致虚极的境界。祈愿的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走的是一条检束自我、修炼自我、完善自我、济世利人、祈愿和平的修行之路。概而言之,是要以德为本,由德而上升为道。也就是说只要多行善举积功累德,清静身心,体道自然,人人都有受人尊敬,升为神仙的可能。
  道教的这种着眼于社会现实的济世利人的教义,贯穿于道教的全部历史进程,从天师道、太平道到上清、灵宝诸宗,莫不奉为神圣,以致而来的净明道提出“忠孝神仙”,全真道强调行真功践真行、苦己利人等,而唐宋以来大量劝善书的出现正是这一说教的社会反响,是所谓道一风同。
  道教所行教化莫不以服务社会和关注人类和谐为根本,并贯彻到经典、斋醮、仪范、修持炼养、道法教戒、祭拜神明以及神仙传说乃至道教徒的行住坐卧、生活起居等方面,开导人们入世应世以出世,注重社会的和谐、人民生活的安康。从而为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导正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助力。史载长春真人西域面见成吉思汉劝其止杀爱民,遵和崇正,利盖群生,有益世教。
  道教既向往美好的神仙世界,也向往现实的人间仙境。理想着仙境中人们安居乐业,没有灾害、没有战争、没有病疫、物阜人康、太平和谐、人人心地善良、德养天年、气象清新。
  当今社会,科学昌明,经济繁荣,社会发达,文化多元。人类在享受着当今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又对由此带来的道德的、社会的、环境的等影响人类健康发展的负面问题感到忧虑。为此,道教的思想智慧和积极的生命态度日益为世人所重视,道教和道教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道教的思想正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汇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应更加努力地弘扬道教文化和优良教义,利益社会人群,为和谐社会的人间仙境的实现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让道教智慧渗入世人的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行为准则。
  道教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如尊道贵德的教义、成仙得道的信仰理念、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正确树立文化观、经济观和人生观,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启迪意义。
  要实践道教的精神和智慧,首先必须在生活中确立自我,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已就是自己的主宰。然而个体的我又是渺小的,从道教的修炼境界来说,就是要将个体我融入宇宙中,与万物齐一,与异骨相亲,齐同慈爱,效法自然。既不能骄傲自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又不要失去自我,应象“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要明白自己本来就具有道性,只要按照自已本有的道性去行事,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圆满的人生。只有固守自己原有的朴素本性,才能在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社会现实中站稳脚跟,进退自如,不至于随波遂流。强调自我是为不失自我,就象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本色一样,并不是要排斥其它,每个人都应有自已的天地和自己的人文精神,同时,在生活和交流中彼此充分尊重,互相吸纳包容,象道一样能海纳百川,择善而行之。要在对立的矛盾中求得统一,达到和谐。
  由于对立统一以至和谐可以说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基本特质,道分阴阳而化生宇宙万物,阴阴平衡而天地和谐。人之修炼在于一动一静之间,只有动静结合,动静得当,生命的活力才会得到增强,才有益于健康。道所要修的要悟的基本内涵就是要我们在对立的矛盾中求得统一,求得和谐。人生在世,一天成长的同时,也在一天天地消耗生命的原真;财货名利等欲求既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又会给社会道德和人生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有生活中诸如喜怒哀乐、争强与谦让、获取与舍失等等,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学会包容,不为物累,知足常乐,从而在矛盾中求得和谐才能使人生得到圆满。从而为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有利的贡献。
  道教是一种宗教,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及一个社会实体,并具有丰富人文和生活的内涵。既然道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社会就不能漠视它,而道教自身则应当立足所处的现实社会,不断发扬优良教义和优秀传统利益社会人群。也就是说,实体的文化现象和个体人的生活不能脱离其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无论是道教团体还是我们个人都既要立足现实、遵循社会的客观规律,又要努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积极为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并努力使自已活得更充实和更有意义。不要虚度年华,浪费生命;不要脱离社会实际,自寻烦脑;不要为已的不遇而苦脑。不要为名利所缠扰,不要被孤独或紧张击败,要与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诚心以待。诚然,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许多东西是必需的,我们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但关键是不要执着生迷,应多思一思(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教诲。要警惕那些极有害于生命的嗜欲的侵扰,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生活,远离毒品,不被邪伪的说教所迷惑。在社会和家庭中,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一个具有慈爱心、责任心的社会成员和家庭成员,以促进社会和家庭的和谐与和眭。对父母师长要孝敬,对兄弟朋友要友爱诚信,对人、事、物要存慈善谦让之心,即“慈爱和同”。
  道教认为,人人皆有道性,“生”是道的一种体现。道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道性,称之遍有,种之则生,废之则不成”。所以,我们讲立足现实、热爱生活,其根本宗趣就是要让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而不是只图吃喝乐、享受荣华,而是一种超脱性的纯真生活,注重生的意义和生命的质量。道教以“仙道贵生”的宗旨,贵生重生乐生,在道教的经书中,生命得到了最美好的歌颂和赞誉。《太平经》中则强调“要当重生,生为第一”。为此,道教在它的戒律中不仅反对任何形式的滥杀和自杀,并以不得杀生为第一要戒,并以此为基本,扩展到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对其它物命也要做到:不得杀生以自活,当悯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等等。
  生的意义和生命质量的体现并不仅仅只是在言论中,而是要使真实的人在真实的生活中活得潇洒,活得充实,活得心情舒畅,活得健康,还要活得有益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为此,道教一方面在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中建立起了洞天仙居及修炼场所,让人们畅游名山洞天之际,寄情于山水,陶冶性情,清静心地,开阔胸怀,启迪智慧;另一方面探索并总结出了许多保养生命的方法,这其中有许多养生方法是非常适用的。如(三洞众戒文)中所立的(十三禁文):不要无节制伤失精气,使生命夭折;不要暴食不止,使气脉闭绝;不要暴饮不止,使膀胱尿急;不要过于燥热而伤害骨髓;不要过于冷而伤害肌体;不要吃生冷食物,使肠胃不适;不要过多言语,使身体缺少水液;不要长时间视物而伤害眼晴;不要胡思乱想而精神恍惚;不要发怒而使心情不愉等。类似这样道书中的教诲很多。所有这些,都与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非常实用的生活价值。其中重要的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少一些不切实际的私心欲望,保养好生命的根本精气神,使我们的人生幸福康宁。
三、圆融社会利益生活,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圆融于社会就是要在立足现实、热爱生活的基础上,把道教融入于现实社会中,把道教的优良教义和有益于社会人民教化的学术融入于修道者的修行生活中、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而利益于社会、人群。
  从道教的信仰角度来看,在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始终一贯地突出强调“功德成神”的信仰观;强调“上善若水”、“以德为基”的修行宗旨。因为真正的信仰和修行并不是为索取,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是为了精神上有所依靠,有所归依;是要按“道”的体用和经典所教的道理去身体力行;是要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去奉献。我们信仰道祖三清,因为他们是道的体现,是道教徒归依的最核心的道、经、师三宝,皈依道使我们有了主宰,并有了更高的追求;皈依“经”使人们得闻正法;皈依“师”使我们不落邪见。还有,我们的许多信仰群众都要到宫观去拜财神和药王,一是求财,二是求健康。财资是人们的必须品,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健康是人生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标准。信众们的祈求是正常人都有的心理寻求,也是道教所倡导和关心的。然而,财神并不会保佑心存不良者去获取不义之财,因为财神赵公明本来就是一个不惧邪恶的正直之神,人们敬拜他是要在精神上得到他的护佑,懂得怎样去求取财富。做到非义之财不取,君子取财有道。而道教的药王孙思邈或华佗、扁鹊,都是以精于医药术,以医济世救人为己任,重医重德受人敬奉,他们的利他精神和养生之道正是保佑人们的不灭之神。
  道教强调的是立功立德,在圆融社会和人们生活中去利益群生。所以,道教的经书中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鼓励的是要人们都努力成为“善人”。道教所说的“善人”,与社会人群的道德规范实际上也是一致的,道教经书《太上感应篇》在总结前代的基础上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书中所说的内容,可以归纳为:“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积功累德,兹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穷: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止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图报,与人不追悔。”这些所倡导的抑恶扬善之言和功德观早己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并为广大人群所接受。这就是道教圆融于社会和利益生活的最好体现,值得我们加以提倡。
  道教对“道”的信仰,功德成神的信仰实践,抑恶扬善、诚信不诈,慈爱和同等教义都是道教圆融于社会,利益生活的最终体现。在当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道教要积极发扬优良教义和道德观,摒弃一切不合时宜和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行为,高扬“生”和“德”的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进一步提高道教徒素养,健全教制,振兴道风,即重新疏理和制定符合传统、符合现实要求,体现道教特点的教戒制度,提升宗教素养,树立良好的宗教风范,提升自身形象,以传统而又崭新的面貌融入社会,利益社会人群。
  以上是从一部分道教思想上,阐述了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其实,宗教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建设好宗教场所,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社会旅游业的发展,使广大香游客得到良好的宗教文化的教育,受到有益的教化和感化;发扬宗教的传统美德,扶贫帮困,促进消除贫富差别;崇尚以善为美,以德做人,以和为贵,减少社会犯罪,促进社会稳定;利用宗教活动、宗教讲经、为那些遭受挫折的人,身患病痛的人,家庭发生纠纷的人,减轻思想压力、调节心理状态,化解各种矛盾,使之得到安慰;积极参政议政,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促进政治文明等等,都是我们宗教界应该做,也可以做到的方面。
  宗教作为人类的文化资产,在今天仍十分值得我们重新突出并强调,我们要更好地发扬宗教优良传统和优良教义,服务人类的文明建设,服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宗教不断地与社会相适应,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 上一条新闻: 没有了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返回上级新闻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 徐州市玉皇宫 地址:中国●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南郊四堡 玉皇宫 COPYRIGHT 2016 
    电话:0516-85039395 13376237797 技术支持:徐州市玉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