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徐州市玉皇宫网成功上线!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浅论道教养生的三重境界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4/13 阅读:1352次 【字体:

一.道教养生的基本思想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而道教养生的基本思想则最早见于《道德经》与《庄子》中。道教所主张的“道”,即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也应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教养生的根本思想。又据《庄子·养生主》可知:保养身体养生之道得养生焉。
具体来讲,道教养生的基本思想包括“清静无为”、“贵柔”、“返朴归真”、“形神兼养”。
本文根据以上道教(家)养生的主要思想来分别阐述道教养生的三重境界的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
二.道教养生的三重境界

道教养生的理论与实践起于先秦时期,至东汉末道教正式创立教团组织后,养生便成为道教所追求的主要宗教目标之一,从而推动道教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发展。由此可见,道教是世界上众多宗教中绝无仅有的贵生性宗教。纵观道教养生历史发展的脉络,根据不同的养生目标,我们可将道教养生大致分为三重境界(也可以说是三个层次):(1)以预防疾病,强体健身为目标的“防疾益身”境界;(2)以延缓衰老,增长寿命为目标的“延年益寿”境界;(3)以超离三界,得道成仙为目标的“长生久视”境界。
2.1道教养生的第一重境界—“防疾益身”

  道教养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了道教的自然人文情怀。它告诉人们怎样做生理与精神健康的人,进而达到抗衰长寿的人,最终成为追求长生久视的人。道教养生首先是让人们的身心始终保持健康的状态。其主要包括“防疾”和“益身”两个方面。在诸多道教养生的典籍中均有对防疾思想的论述。这里我们以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养生论》来予以说明。
  抱朴子曰:至人上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消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诚缘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诫哉。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多笑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憔枯,多好则志气倾溢,多恶则精爽奔腾,多事则筋脉干急,多机则智虑沉迷…。【1】
  从上述可知,不论葛洪还是孙思邈都认为人们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起居、坐卧行走等;同时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即尽量避免因七情六欲[2]耗散人的精、气、神所造成的气衰、血气滞於、阴阳失调等内在伤损。如除六害、行十二少、去嗜、守真静等。如此,方能使人的身心始终保持健康的状态。这正体现了形神兼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与饮食调养、谨慎起居、节欲保精的一系列养生原则。据此可得出,道教养生的最低目标就是防疾。而益身则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方法(术)来达到防疾目标的途径。它主要是指:① 若人患疾,则可运用养生术使处于失衡状态的身心复归平衡与协调的状态;② 若人无疾,则可运用养生术来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也就是俗语“有疾可治疾,无疾能保养”。道教养生术种类繁多,如服食、辟谷、导引、存想、服气、桩功、房中等。其中以导引与服气述及最多,应用广泛,又简便易行,发展最为成熟。故在这里介绍给大家。
  导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服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属气功中之动功。有关何为导引,在《抱朴子别旨》中明确指出“夫导引不在于立物万象,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以上对“导引”的论述告诉我们,导引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僵化的养生方法,而是根据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调节形神的养生方法。
  下面我们将通过道教文献—《太清导引养生经·慎修内法》,以导引为主的养生术—五禽戏来较深入的了解导引养生思想与具体的养生方法。
  《太清导引养生经·慎修内法》云:
赤松子导引养生法
朝起布席东向为之,息极乃止。不能息极,五通止。此自当日日习之,久久知益。
常以两手叉头上,挽至地,五噏五息,止胀气。
又侧卧,左肘肘地,极,掩左手脑,复以右手肘肘地,极,掩右手脑,五息止,引筋骨。
以两手据右膝上,至腰胯,起头,五息止,引腰气。右手据腰左膝、右手极上引,复以左手据腰右膝,左手极上引,皆五息止,引心腹气…。 【1】
   从以上《太清导引养生经·慎修内法》的记载可见,赤松子导引养生法论及同防治各种疾病相应的导引方法,而最重要的是告诫人们修习导引术须诚心且坚持不懈,十年如一日的做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妄图有什么捷径。这可能是古人自身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经验总结。葛洪的《抱朴子别旨》亦认为,导引养生术具有疗未患之患(防疾),使人体血气通畅,为祛疾的玄术。
    五禽戏相传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的导引养生术。它具有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刚柔并济、内外兼练的特点。
     依据《太上老君养生诀》五禽戏具体为:
    虎戏:四肢距地,前三踯,却三踯,长引肤,乍前,乍却,仰天即返伏,距地行,前、却各七。
  熊戏: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踯地,手左右托地各七。…【1】
《太上老君养生诀》中说,练习五禽戏要依各人的身体素质行之,以修习者身体发汗为限。并指出练五禽戏可达到让人身体轻松,增强体力,消除百病的功效。
另据相关报道,练习五禽戏对人体的亚健康状态亦具有调节作用。那么五禽戏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它是传统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方法结合起来的养生术,对人体具有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活动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服气是另一种主要的养生方法,其又称“食气”。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语见稽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身。”就是说在呼吸吐纳中吸取天地精炁,叫服气,可以此保养身体。这里我们也同样通过道教文献—《太上老君养生诀·服气诀》及以服气为主的养生术—服气六字诀来了解服气养生思想及其具体的养生方法。
《太上老君养生诀·服气诀》论述了服气法的思想渊源,服气法的原理及对人体的作用。又涉及运用服气法去五脏病(即心病、肺病、肝病、脾病、肾病)的内容。原文摘录如下:
  老君曰: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鼻,天地之门,以吐纳阴阳生死之气。每旦面向东,展两手于膝上,徐徐按捺两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所谓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手左右上下前后拓。取气之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际,流于五脏四肢,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如地之受泽。若气通,便觉腹中泪汩转动,若得十通,即觉身体润怿而色光泽,耳目聪明,令食有味,气力加倍,诸疾去矣。
  又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可为之。余时,气死即不须调服。调气了之时,须床铺厚软,枕高下共身,平仰卧,舒展脚,握固,去身四五寸,两脚亦去四五寸,微微鼻引太阳气从鼻入,以意送此气通遍身体,即闭气至极,然后细细从口吐之。勿令耳闻吐气之声。若患寒热及瘴、患脚肿等疾,不问时节,即须调之。若当日不愈,明日更调,不过三两日必愈。
  若患心中冷痛,呼而吐之,热即吹之。若患脚痛,即嘘而吐之。肺若痛,即咽而吐之。夜半后二十四调之,鸡鸣时十八,平旦十二,日出十二,多调弥佳。欲作此法,先导引十八势,按摩二十四。人仗导引,以去五脏病。…【1】
  服气六字诀即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服气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早衰。
1.六字诀的发展流变
历代文献对此有不少论述,南北朝时的陶弘景发明长息法。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明《正统道藏·洞神部》,引用了太上老君养生法,说得更为具体。书中说:“呬字,呬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纳治之。呵字,呵主心,心连舌,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呼字,呼主脾,脾连唇,脾火热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嘘字,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火盛则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吹字,吹主肾,肾连耳。论云肾虚即耳聋,有疾作吹吐纳治之。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
2.六字诀养生法具有的特点
  (1)疗效显著
   在临床实践中,用六字诀治愈的疑难大症无计其数,患者中有肝炎、心脏病、肾结石、青光眼及高血压、低血压、肠胃炎、气管炎等。
  (2)简便易学
  六字诀的发声和口型,只要按照汉语拼音发声即可。腹式呼吸要求小腹起伏。实际上,我们正常人在安静时或睡眠时的呼吸都是腹式呼吸。导引的动作也较简单。一般10小时左右就可掌握六字诀的练习要领。1~3个月左右,就可见到明显治疗效果。
   (3)运用灵活
  六字诀运用灵活。可按顺序练习,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练1个或2个字;既可以长期坚持连续练习六字诀,又可以按季节单独练某1个字;还可根据个人身体条件和病情疾患的虚实需要进行补泻。例如,大连内燃机车研究所谷源盛同志,身患严重冠心病动脉硬化,每天着重练“呵”字100次以上,3个月后检查恢复正常。
   (4)不易出偏差
  练功的人只要按照要求去做,纯任自然,毫不用力,由简到繁,对读字、口型、呼吸、动作、意念,一步一步地进行操练,循序渐进,就不会出偏差。
以上我们是从“防疾益身”的层面来述说道教养生,接下来我们将从较高的“延年益寿”层面来谈道教养生。
2.2道教养生的第二重境界—“延年益寿”

  我认为,人具有三性:自然性(生物性)、意识性、社会性。人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其实就是如何实现人的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尽可能保持长期相互协调与平衡的状态,且使其整合成为一种有序的系统的问题。道教养生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延年益寿”的经验。
《老子河上公章句》说:“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老子想尔注》也说:“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归志于道,唯愿长生。”由以上这些论述可知,道教一直都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其旨归的。
道教文献《三元延寿参赞书》中系统论述了与人的寿命相关的各种因素:如人的心理状态(如喜乐、忿怒 、思虑),生活习惯(如起居、行立),饮食适度等。这与现代科学对人的寿命研究成果相符。据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大学研究小组对住院的患者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少食的患者胰岛素的数值和体温会降低,并且也会减少DNA的损伤。这三个指标都被成为长寿。同一大学的研究组,以48名健康的成人作为对象惊醒了近6各月时间的实验,同样,食量减少25%的一组人的胰岛素数值和正常食量的一组人相比有所降低。少食和长寿之间的关联是细胞的一种危机感。细胞在正常的自我保护和细胞再生上都分别消耗了能量。如果食量减少的话会感到生存的危机感的细胞就会到维持细胞再生所消耗的能量的那一方,所以就会减少细胞的消失,从而来延长寿命。
     综上述可看出,延年益寿之道就蕴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知道影响寿命的各种因素注意保养,并掌握正确益寿的养生方法,始终如一的践行就可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这正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养生思想的直接体现。
此外,道教养生还非常注重道德因素对养生的重要作用。提出“养生必先养德”的观点。《太平经》曰:“努力为善,可得生活竟年之寿”,指出努力践行善事,是延年益寿,避免冤死的重要法门。《老子想尔注》则说“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2.3道教养生的第三重境界—“长生久视”

   如果“防疾益身”、“延年益寿”是道教养生中的现实目标,那“长生久视”则是它的理想或终极目标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但怎样才能实现呢?道教认为主要通过丹道之路。
   这里我们就通过伍柳派的内丹理论来了解一下内丹的修炼。
      从《天仙正理直论》可知,其修炼理论源于《道德经》中所说“道生万物”的思想。不同之处在于,伍冲虚认为道生万物是顺行,而修炼之人应逆行返道。即万物返道的过程。用现代的话讲,内丹修炼过程是道生万物的镜像逆演。伍冲虚以冲和入虚静之法,合精、炁、神三药,逆修返还,使之逐步升华转化。初关化阴精为元精,化元精为元炁,团聚元炁为大药金丹,筑成胎神之基,这便是伍冲虚认为的内丹修炼的筑基,炼精化炁的阶段(化三为二),其中炼精化炁的具体过程为采药、封固、运火、行小周天。中关再炼炁化神(化二为一),其具体方法是行火候炼神,谓之添汞。此火候,就是行大周天。终关为炼神还虚(化一为虚,合道),其具体方法为三年乳哺,九年还虚。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系统的修炼过程。概言之,人的修炼是从身中的精、炁、神(三)→炁、神(二)→神(一)→虚(道)。可以说,内丹道发展到伍冲虚,其理论与修炼体系才算完整建立。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也说:“中国内丹术只有到了伍冲虚、柳华阳,才算真正的成熟与完善。”
三、结语

   这里,我将谈一谈对道教养生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的思索。
   传统的道教养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是建构在中华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基础之上的。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注重经验资料的积累而缺乏对这些经验资料做理论化、系统化、逻辑化的提炼。因而,道教养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亦不例外。建构现代道教养生理论。首先要从历代道教典籍中收集、整理古人养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其次,对这些养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检验、鉴别。然后使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构建更完备的理论思想体系;再次,现代道教养生理论应于当代生命科学相结合。这是因为养生重在养但其根基是知生。重养的前提是知生。古代的任何养生理论都是要知生的(当时的知生主要指中医理论)。由此可见,知生的重要性。最后,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体质,不同性别的简便易行的养生理念与方法用以达到人们祛病、防病、延年益寿的养生目标。这是摆在道教界与社会研究传统养生理论界面前的重大课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究。
参考文献

【1】张继禹主编,本册主编高文铸、蒋力生 ,《中华道藏》第二三册甲、乙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明)伍冲虚,(清)柳华阳撰,静虚子恭参校订,《伍柳天仙法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8页。
【3】周作奎,李光富 浅议道教养生及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国道教,2005.(4):45~47。
【4】黄力生 论道教养生思想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方法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2) : 165~ 168。
【5】蒋力生 论道教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 19(6):         1~3。

  • 上一条新闻: 没有了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返回上级新闻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 徐州市玉皇宫 地址:中国●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南郊四堡 玉皇宫 COPYRIGHT 2016 
    电话:0516-85039395 13376237797 技术支持:徐州市玉皇宫